黃仁宇一九八五年出版的《萬曆十五年》毫無疑問是一本偉大的著作。無論你從史學、社會學、方法論或者哲學角度看,它都有不可抹滅的功績。

     我想沒有人會否認讀歷史的重要性,所以我們總說「見古知今」,可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習慣性的針對片段的歷史做學習,以為看到了問題的點,但殊不知問題的核心不在當下發生的一切,我們認知的因,在時間拉長去看,反而是問題的果!而這是這本書之所以偉大的第一點,他打破我們片段式解讀歷史的慣性,打破以時間序列為基礎來述說歷史的演變,試圖以萬歷十五年,這個看似無關緊要的一年,橫著切、縱著切,往前回顧明朝的制度、體制、道德及法律的結構、以禮儀代替行政等集權政治的問題,然後教你往後推,去思索晚清到民國,為何強權入侵、為何戰敗、為何起了革命。這作者所謂的「大歷史觀(macro-history)」,是我們學習看待事物,不單只是看歷史,所應該學習的方法,所以我說,本書的偉大不只是在歷史學上,也在社會學、哲學跟方法論上面。我們總說「歷史不斷重覆」,但事實上不見得是如此,有個歷史學家說過:「歷史不會重複發生,但是它的因子不斷重組。(History never repeated itself, but it's components recombine.)」黃仁宇的這本書就是要開啟我們的視野,用更長久的角度看歷史,尋找的是關鍵的因子,而不只是關注在短暫時間點上的事件。

     另外一個此書值得閱讀的原因,在於作者的平鋪直述,呈現歷史的來龍去脈,甚少摻入自己的主觀評判,頂多是站在事實的角度上,去提出遠因近果的可能性。這不禁讓我想起已故科幻小說家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在其著作《恐懼之邦》後記裡提及的「帶有意識形態的科學是危險的!」這句話。科學─自然科學或者社會科學皆然─的重點就是闡述「事實」,而非主觀認知的評判,因為人都有偏見,都有自我主義,所以把太多的主觀認知摻入科學裡,那就會影響別人的認知,而該被凸顯的事實也就會在無形中的被遺忘。這也就是黃仁宇老師在書裡避免,並且要讀者學習,在吸收資料時要看清事實的重點。

     你可以不用記憶書裡的故事內容,你也不需要知道萬歷皇帝幾年駕崩、張居正何時離去,閱讀本書,要在大處著手,學習看歷史長期的脈絡,思考歷史洪流裡真正具影響力的關鍵屬性。這也正是本書帶給我們的主要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ars19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