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

     有個朋友說,想要快點離家,獨立生活、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你說,人很奇怪,總以為牽絆住你的是家裡感情的束縛─因為他們限制東限制西,要求這個、管你那個,我想還有一這重點,就是父母什麼都要問、都想要知道,但我們其實很多事不想說、更多的東西想隱藏。我承認,很多人的家裡,父母親太「關心」孩子了!其實我們已經漸漸長大,但在父母眼裡,我們永遠都是一個娃,我一直認為這也許是一種投射,因為只有當我們還在強褓時,會那麼的貼近爸媽,也只有那個時刻,我們幾乎都是順從、聽話,所以父母內心裡都有個潛在想法,希望我們一直都是那個用耳朵感受他們心跳的孩子!但他們看著我們長大,內心其實也會掙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和希望孩子永遠在身邊的兩個力量,在拉扯、在互相抵抗。有時候對你的期待那一方勝利,所以他們叫你加油、要你勇敢追夢;有時候稍稍自私的愛浮現,他們希望你只是個平凡的孩子,平安、穩定,甚至能隨時陪伴在側。所以我想,其實他們也在辛苦的學習取得平衡!

     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嗎?我想不竟然!因為我相信世俗裡只有一種愛,是可以無私的─父愛母愛。我用世俗,是因為宗教上也存在大愛,但那已經超脫,我們就先不談了。或許是因為我們都還不是父母,自然無法以他們的角度來思考。身為孩子的我們,自以為是這所謂的「親情」羈絆了你的飛翔,但其實說穿了是你自己不敢向前,所以用「親情是枷鎖」來做為藉口,來掩飾心中一部份的懦弱!記得嗎?小的時候你一定曾經哭著回家,指著媽媽說:「都是媽媽沒有幫我整理書包,所以害我忘了放鉛筆盒、沒有帶聯絡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寫照,長大了指責的內容變了,但故事的框架是不是也一再重演?我們不願承認自己心裡的依賴性,卻要別人來承擔你失敗的原因。你知道嗎?我們最應該負起那個責任,那個跟他們溝通的責任。第一步,就是先面對自己對家、對父母無法割捨的依賴,然後你會稍稍理解,他們心裡的期待與矛盾,之後你們該說說話。他們的牽絆是怕你受傷,所以請跟他們說,你已經準備好飛翔;他們的嘮叨其實是關懷,所以請告訴自己,微笑傾聽這些呢喃訴說;你的不捨是寄託,不用他們告訴你,因為你知道他們會永遠在你背後。成長不只是生理特徵的改變,而是學習面對你想面對,跟不想面對的全部事情、感情、情緒,然後用理性的溝通、傾聽,來處理。

     我想跟那位朋友說,獨立,除了經濟上自我生活的無虞,還要包含能讓父母放心的能力,唯有兩者兼具,你才能大剌剌的說你是個獨立的孩子。而自由,無關乎你在哪裡住、跟誰一起居住,而是你的思想體系能否務實的面對真實生活,同時又能跳脫現實的框架,所以自由,是面對牽絆、負擔你要拿得起,而面對寄託、依賴你要放得下!

你最親愛的,

C, 7/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ars19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