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必修的束縛,這學期選的都是自己喜歡的課!
最令人歡喜的一門就是禮拜一晚上的「宏觀策略」了!
聽名子是一個怪課,宏觀經濟(Macroeconomic)是聽過
哪有什麼Macro-Strategy這玩意兒?
是我指導教授自己發明的課!
一門從管理角度看產業政策、國家戰略的啟發課程!

不知道是不是人老了或者時間到了
就會有一種對社會更深的期待、盼望?
一種人之將死期言也善的感覺!
(雖然老師算是中年而已)
上那麼久的課習慣老徐的歡樂、生動但有點跳動的授課
更是早已接受那有點偏執、驕傲的氣勢!
但是,今天不知道是否受到政治議題的影響
許多話語顯得那麼語重心長!

他說,這門課的lecture
是希望在退休之前能教出一批具有系統思考、整合型的學生!
人年紀大了,關心的還是百年大計─教育!
有點感傷了起來
「台灣的經濟、國家政策為什麼都是那麼短視?
因為一直以來都是技術導向的發展科技、扶植產業,
技術導向並不是全然對的,往往技術人員會掉入技
術研發的迷思,但市場是否真的需要?」
並非批評double E背景的人,但是是否真的必須承認
電機電子的人來搞產業發展、經濟建設確實往往著重在點的發展?
畢竟電子電機本身就是各自研究系統中的一個小部分!
政府、學者天天喊著要創新!
但是台灣是不是真的具有創新的條件?
我們有很多工程師,但是這些學生中的精英有沒有真的有創造力?
回顧台灣產業發展,哪一個不是站在別人建立的基礎上去複製兼改進?
然後成為我們的東西?
早期的加工製造,在流程、器材上有任何創新嗎?
後來的積體電路,在設計能力、技術製程上的創新亦是有限!
現在發展的兩照雙星呢?可能成功嗎?
依老徐的看法─難阿!
不是我們的人才比別人差,而是創新所需的背景、條件我們有嗎?
許多的技術創新都是得回到基礎科學上來談─物理、化學
而一直以來我們投資多少在基礎科學的建設上?
更簡單的說,有多少高中生會以物理系、化學系為第一志願?

「科技的發展與創新必須有社會文化作為支持!」
台灣的社會文化是否支持我們創新?答案顯而易見!
問題回到原點─教育!
缺乏基礎科學的人才、沒有社會人文的精神!
教育告訴你第一志願是醫科、電機、法律!
接下來才會是經濟、社會科學、藝術....
在接下來的才去師大、教育大學當老師!
and so on, and so on.....
你怎能不擔心?
以後教育你小孩的老師都是考試輸你的二流三流人才...
然後我們要怎麼期待未來主人翁能把台灣帶到更好的境界?

so sad!
It's really sad!
感受到老師心中的悲傷,與對大家的期望!
宏觀─Macro
沒有系統性思考的結果,帶來的必定是災難!
學習,有些東西就是值得耗盡心力去學習的,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ars19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