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期的天下雜誌有一個主題「小國智勝」,介紹了兩個最近很紅的國家─瑞典與芬蘭。
這兩個長期地處世界北方盡頭的小國長久以來都不是人們注意的焦點,
除了每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鮮少人會去在意瑞典這個北歐小國,
而最近不論是吳祥輝寫的「經驗芬蘭」或者另一本黃世嘉寫的「北歐ICE」,
都鏖距暢銷書排行的前十傑。所以最近台灣確實燒起一股北歐熱。

接連兩期的天下,算是相當詳細的介紹了兩個國家的文化背景、經濟實力,
在殷發行人「隱惡揚善」的信念下,當然兩篇專文報導只有正面提出給台灣借鏡的引子,
較少針對性的提出批判或者比較主觀的批評,
這篇網誌只是想就自己所知還有看了兩篇報導之後,
以台灣為角度來看兩個北歐小國。

眾所周知,北歐國家最大的特點就在於他們奉行「社會國家主義」!
而以瑞典和芬蘭兩國歷史脈落來看,其成為社會福利國家有其因素:
首先是芬蘭,
芬蘭是歐洲各國裡唯一一個沒有王室的國家,因此普世平等的價值深植人心,
前年以來,經歷過瑞典、俄羅斯與德國的接管或者統治,激發出「唯有團結平等才能生存」的信念,
加上芬蘭國內超過80%人口信奉路德教派,如果不幫助弱者、相互扶持就是罪惡;
再看瑞典,祖先是海盜出身,重團隊合作的海上生活,讓他們連喝啤酒都要大家分得剛剛好,
骨子裡就是左派的思想!一百六十年前國會通過「濟貧法」,要求全國不能有挨餓的國民!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沒有理由這兩個國家不採行社會福利制度。
北歐在地理位置上稍微遠離歐洲大陸,歐陸風行的莊園制並沒有流行到北歐,
也間接的助長了北歐在意群體、人人平等的精神。



我的指導教授常常提到,拿三蘭─芬蘭、荷蘭與愛爾蘭來比台灣是不能比的,
主要的癥結點就在於制度的差異─英美式的資本主義vs.社會主義!
我們一樣從歷史脈落來看:
台灣一直以來是古老帝國─中國的邊陲,爹不疼娘不愛!
鄭成功來台之前,台灣幾各區塊分別被荷蘭、西班牙統治過,
國信爺來了,只是統治者從白人變成同種的黑髮黃皮膚的漢人,
在往後推,清末割讓給日本,幾百年來我們一直處在「帝制」思維下,
旦求己之溫飽,不問他人之事是社會的寫照!
縱使民國成立,老蔣還是獨裁統治者,我們不習慣自由更不習慣平等!
從這個角度看,台灣沒有任何理由走向社會福利國家。

緊接而來的第二個問題:是否社會主義國家就一定比較好?
從數據來看,瑞典與芬蘭人均GDP(GDP per capita)都超過40000美金,
遠高於台灣的15548美元;全球競爭力排名分別為第四與第六,也勝過台灣的14!
如果單就數據,連我都不禁要大舉社會主義的旗幟!
但是千萬別忘了,芬蘭與瑞典也是全世界稅收最高的國家!
政府的稅收幾乎佔掉一年GDP的一半,良好福利的背後代價就是金錢使用的不自由!
我們必須思考是否台灣人可以接受這個想法?
以台灣人的個性(或者中國人的習性)來看,
要大家吐出辛苦工作的一半所得來「照顧」大家(包含自己),那絕對是天方夜譚!
所以,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台灣沒有機會也沒有可能走向社會主義國家。



無庸置疑的,我們已經選擇了老美的資本主義,
但是社會主義的瑞典與芬蘭還是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首先就是「真平等」的精神。
要做到北歐的平等需要有一強大政府當後盾,
以台灣現狀來看,我們很難出現一個大政府(有guts又不受威脅利誘的人民政府)!
但是台灣的政府角色應該大幅調整,在自由經濟的框架下政府只要致力於社會的公平正義,
包括累進稅收的確實執行,擴大低階層人民的補助等等拉近社會走向兩極化的措施;

另外,北歐之所以一直有那麼強的競爭力,重點就在於「教育」!
教育是瑞典與芬蘭最「公平」的機制,特別是在知識經濟的時代,
人力資源是小國可以勝出的唯一力量,在真平等的精神下,芬蘭與瑞士保障所有孩童的教育權,
高中之前的教育幾乎是免費,而大學之後縱使家裡不支持或者家境無法支付,
所以學生都可以跟政府申請無息的貸款,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學業;
另外有別於台灣抄襲美國的制度,我們的教育就是競爭競爭競爭!
在美國這種地大人多的國家當然無所謂,但是小國的台灣就不適合這種制度。
瑞典與芬蘭強調「一個也不能少」的教育目標!
因為小國相對人也少(芬蘭約500萬人、瑞典人口不足1000萬),
若是再放棄一個學生,對整體國家競爭力的傷害大過於付出的成本,
因此重視教育的這種精神絕對是台灣最欠缺的!

拉拉雜雜寫了很多,簡單的說,我們很難再走向社會主義的國家,
但是在現有機制之下,調整為民主為架構,融合資本主義的私有制與市場經濟,
同時兼具社會主義的福利與保障,也許會是一個可行的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ars19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